作者:郭云泽(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 近年来,从“淄博烧烤”到“尔滨冰雪节”,从特种兵式的“闪游”到闲庭信步的citywalk,从泉州簪花惊艳世人到漆扇作为“新中式出片神器”风靡全国。在各地文旅局争相“上大分”的热潮中,多元化、个性化、科技感、未来感和文化味成为2024年文旅行业呈现的新亮点。新时代地方文旅高质量发展的重心正在由过去主打自然景观、历史遗迹、基础设施和现代科技等“硬件”实力向融合公共智能化服务和特色文化等“软件”优势转变。在此背景下,地方文旅应该在“硬件”和“软件”的结合上做文章、下功夫,凭借过硬的文旅资源与用心用情的综合服务体系,打造一场沉浸式的深度体验、情感共鸣与文化交流的文旅盛宴,从而真正掌握当地持续“出圈”的“留量”密码。 硬件筑基,多管齐下,全方位拓展文旅发展思路 优化硬件设施,做实文旅发展的“里子”。“硬件”设施是地方文旅发展最直接、最直观、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地方文旅爆火出圈的重要支撑和基础。“硬件”的升级往往是提升旅游地吸引力、感召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不仅体现在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遗迹等物质资源的充分保护与开发利用上,还反映在智慧交通、通信网络、住宿条件、主题乐园等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上。因此,从硬件入手,要基于地方实际发展情况,深入挖掘和利用好当地物质资源,打造现代化的“智能文旅+”模式,筑牢文旅发展的硬件根基,孵化具有硬实力、可持续性的优质文旅品牌。今年年初,“尔滨”凭借冰雪游现象级“出圈”,其以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造就了独树一帜的冰雪世界和冰雪文化。入夏以来,“尔滨”又着力打造以室内冰雪馆、冰雪艺术馆、滑雪场等为代表的“反季冰雪”新业态,体验“一秒入冬”“夏穿棉袄看冰灯”的冰雪项目持续“走红”。 实现地方文旅产业的持续发展,不仅要在充分保护与开发利用物质资源上下足功夫,亦需要在科技硬实力上做足“留量”的准备,以新质生产力培育文旅新产业和新业态,做到借势发力、借智作为、借力推进。近些年来,地方文旅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体系和现代化服务保障设施,让科技成为文旅体验的增分项。在此方面,一些文化遗产保护与监测中心借助数据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湿度、风速、岩体裂隙等数据的实践尤为值得称赞,这一举措不仅对保护、修复历史文化遗迹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元宇宙等数字技术也为游客从“看景”到沉浸式“入景”提供了科技支撑。“文旅+科技”的大力推广应用有效激发旅游市场活力,加大文创产品开发和营销平台建设,提升游客出游体验,通过高科技手段为地方文旅发展赋能,让旅行变得更加便捷高效,促进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软件升级,多方联动,全领域推动形成社会合力 地方文旅的持续“出圈”与“留量”增长,是“硬件”与“软件”共同作用的结果。硬件设施的现代化与特色化是吸引游客的基础,而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文艺创作的巧妙融合等“软件”层面的优化,则是让游客愿意停留、回味、再访,成为口碑传播者的关键。地方文旅部门推进“软件服务”优化迭代,通过与相关部门、社会、旅客等多方紧密联动,深度整合文旅资源,以文化驱动、政府推动、行业带动、群众互动为支撑,激发社会各界的参与热情,致力于打造更好的消费者体验,形成推动文旅发展的强大合力。 一是坚持文化自信,深挖地方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特色,创新文化表现形式、传播形式和发展方式,赋予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价值意蕴,构建起富有吸引力的文化叙事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文化是文旅的灵魂,相比传统旅游,现今越来越多的游客跨越山海赴一城的主因就是追寻一种新奇且充满乐趣的文化体验。无论是观赏非遗打铁花、品味甘肃麻辣烫、赴一场天津桥边音乐汇,还是参与特色“相亲”活动,这些行为背后折射出的是旅游地特有的文化魅力。因此,要在保护还原历史文化遗迹和原生态文化资源的同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诗”和“远方”更好联结,让游客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二是拓宽“文化”的外延,以“文化+IP”实现多产业联动发展。优质的IP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故事情节、鲜明的记忆符号、良好的公众口碑以及庞大的流量基础,以此为基石,我们能够创造出独一无二、难以复制的旅游景点、特色产品和媒体热点。云南、贵州、广西等蕴含深厚少数民族文化底蕴的地区,近年来则充分依托独特的地域人文风情与绚烂多彩的民族文化,不断推出兼具参与性、娱乐性、欣赏性的多元化民族节庆旅游活动,让游客在享受旅游乐趣的同时,深入领略并传承各民族的文化精髓。 三是充分发挥新媒体在城市文旅品牌构建中的作用。从各地文旅局长花式整活到“我为家乡代言”的全民狂欢,新媒体时代,城市文化形象的传播不再仅仅依靠地方政府和官方媒体,微博、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已成为各地进行文旅品牌构建和传播的重要力量。因此,应积极构建文化旅游的新媒体宣传矩阵,通过创立粉丝社群、策划线上线下互动活动、邀请网络红人实地探访等策略,提升文旅项目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在此过程中,需特别关注网络空间中的微观叙事、平民视角及情感共鸣,利用社交网络的社群特性,形成积极正向的口碑效应,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城市文旅品牌的市场地位。 软硬结合,多措并举,全链条促进文旅融合创新 在新时代的文旅发展浪潮中,从历史文化到现代创意,从自然风光到人文景观,地方文旅多措并举,趁热打铁,以文聚力,持续丰富文旅产品供给,加快各方面服务提档升级,以文兴业,建设城市文旅品牌,开启文旅创新发展新篇章。 第一,以景区、文化场馆等多元场景为载体,积极探索文化、旅游和科技融合有效机制,结合本土资源、全息影像、增强现实等软硬件技术,加快发展以智能交互、沉浸体验等为特征的新型业态。以此一方面增强文化产品的表现力、传播力和感染力,提升旅游产品的体验性、舒适性和便捷性,努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另一方面强化文旅产业优化升级,将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融入“走出去”平台,统筹推进智慧旅游集散中心项目建设,持续用力推动旅游线路全域统筹、景区全域联动、品牌全域整合、环境全域优化,打造文旅融合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形成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第二,精准捕捉游客的心理偏好并提供具有情绪价值的内容服务。这要求文旅企业和政府部门不仅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从游客咨询、购票、入园、游览到离园,每一个环节都应做到细致入微、周到贴心,增添旅游的“人情味”“生活感”“轻松感”。同时,建立健全游客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并处理游客意见,不断优化服务流程和内容。营造自由、真诚、温暖的城市氛围,为游客提供饱满的“情绪空间”,让游客在参与中感受文化的温度,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三,重点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高科技手段实现文旅资源数字化,构建文旅元宇宙,为文旅搭建技术支撑。同时,运用数据分析优化营销与运维,开发多元化衍生产品,构建智慧旅游生态系统,并加强数据治理与安全。此外,培养数智文旅复合型人才,为产业转型提供人才保障,共同推动文旅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从“硬件”到“软件”,从“流量”变“留量”,从“网红”到“长红”,地方文旅的转型升级不仅是对技术与资源的革新,更是对服务与文化深度挖掘。地方政府通过软硬结合,创新融合,既要抓得住流量机遇,又要修炼好服务内功,只有内外兼修,才能保持长久的吸引力和强大的底气,在传承文化中创新,在创新发展中延续,在不断丰富的新业态加持下推动地方文旅持续“出圈”,实现文旅产业的长红,为实施乡村振兴提供硬核支撑,成为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