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一、概念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英文为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简称ECFA;台湾方面的繁体版本称为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原称为两岸综合性经济合作协定或称两岸综合经济合作协定(英文简称CECA,即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Agreement)。2010年1月26日,ECFA第一次两会专家工作商谈在北京举行。2010年6月29日,两岸两会领导人签订合作协议。2010年8月17日,台湾立法机构通过《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二、背景
2010年1月26日《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第一次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专家工作协商在北京举行。大陆方面由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郑立中带队,台湾方面由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副董事长高孔廉带队,成员包括两岸相关经济主管部门的人员。海峡两岸就《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名称、基本结构、建立协商工作机制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海峡两岸经过一天坦诚和善意的协商,取得了多项共识。海峡两岸认为,海峡两岸研究单位关于《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共同研究的结论和建议,体现了海峡两岸经济的现状和特点,反映了海峡两岸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海峡两岸一致认为,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有利于海峡两岸展开进一步的经济合作,有利于海峡两岸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国际经济激烈竞争的挑战,有利于建立具有海峡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有利于增进海峡两岸人民的福祉(zhǐ)。海峡两岸同意,《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基本内容涵盖海峡两岸之间的主要经济活动,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市场开放、原产地规则、早期收获计划、贸易救济、争端解决、投资和经济合作等;今后将按业务议题进行协商。海峡两岸还交换了税则和有关经济管理规定与统计数据等。
海峡两岸同意,应本着先易后难、求同化异、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和先经济后政治的原则,尽快推动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进程。
三、大事记
2005年4月 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历史性的会谈后共同发布的《海峡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中,明确提出:“促进海峡两岸经济全面交流,建立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机制”。
2008年海峡两岸关系实现历史转折后,台湾方面提出希望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2008年底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明确提出:“海峡两岸可以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2009年12月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领导人在台湾省台中市举行第四次会谈,同意将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纳入第五次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协商重点推动的议题。
2010年1月 关于《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第一次专家工作协商在北京举行。海峡两岸就《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名称、基本结构、建立协商工作机制等问题交换了意见,并取得多项共识。
2010年2月~6月 随后5个月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又分别在台湾省桃园县和北京举行了两次专家工作协商,逐渐敲定《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文本构成、早期收获计划等重要内容。
2010年6月29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领导人第五次会谈在重庆举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和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在会谈中就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及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后续商谈议题等交换意见。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和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分别在《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和《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上签字,然后互换文本。热烈的掌声、炫目的闪光灯,又一次见证了海峡两岸历史性的时刻——海峡两岸经济合作从此开启新篇章。
2010年8月17日晚间台湾立法机构二度表决通过《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2010年9月11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完成换文程序,同意《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和《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于2010年9月12日实施。
四、特点
两岸签署框架协议是两岸经贸交流经过30多年互惠互补、相互依存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2008年5月以来,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中断近十年的两会协商得以恢复,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基本实现,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更加密切,两岸共同认识到,互为重要经贸伙伴的大陆与台湾,不应置身于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潮流之外,两岸同胞期盼建立制度化经济合作的愿望日益增强。
两岸签署框架协议,旨在逐步减少或消除彼此间的贸易和投资障碍,创造公平的贸易与投资环境,进一步增进双方的贸易与投资关系,建立有利于两岸经济共同繁荣与发展的合作机制。与其他区域经济合作协议相比,框架协议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框架协议是具有鲜明的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协议。一是双方着眼于两岸全局利益,做到了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务实协商、合理安排;二是双方着眼于两岸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考虑彼此关切,结合两岸产业互补性,达成了一个规模大、覆盖面广的早期收获计划,两岸民众得以尽早享受贸易自由化的利益;三是大陆方面充分理解台湾经济和社会的现状,着眼两岸经济长远发展,未涉及台湾弱势产业、农产品开放和大陆劳务人员输台等问题,体现了大陆方面最大的诚意和善意。
第二,框架协议是开放、渐进的经济合作协议。框架协议规定,两岸将在框架协议生效后继续商签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等多个单项协议,逐步推进两岸间的进一步开放,最大限度实现两岸经济优势互补,互利双赢。
第三,框架协议是全面、综合的经济合作协议。框架协议的内容涵盖了两岸间的主要经济活动,确定了未来两岸经济合作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规划。框架协议既关注协议签署后带来的即时的经济效益,关注两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更关注两岸经济的长远发展,关注两岸人民的福祉。
框架协议的签署为两岸经济合作搭建了一个制度化的平台,但这只是两岸制度化合作的开始。今后,两会专家将根据框架协议的规定尽快完成各单项协议的协商,不断丰富和完善框架协议的内容,务实推动两岸在各领域建立相应的合作机制,让两岸人民全面感受到贸易投资更加自由、便利的好处。
五、意义
ECFA将对台湾经济发展产生助推作用
一是台湾经济直接获益巨大。ECFA签署后,台方获得的关税减免金额为295亿元(新台币,下同),扣除给予大陆关税减免的34亿元,净利益将达261亿元。美国知名智库皮特森国际研究院发表最新报告显示,两岸签署ECFA后,台湾的GDP在2020年可增加4.5%,若不签将仅增0.8%,充分证明ECFA对台湾经济的拉抬效应。
二是有利于台湾平衡产业和地域经济发展。台湾中小企业将是ECFA的早收清单的重要获益者,岛内权威数据显示,近2.3万家中小企业、42万名劳工将受惠。此外,台湾18项农渔产品列入早收清单,未来可免关税出口到大陆,而大陆农产品将不会输台,从而为台湾中、南部农产品开创市场先机。这将有助于提升台湾传统弱势产业发展,平衡南北经济差异。
三是提升台湾产业对外竞争力。签署ECFA后,台湾优势产业进入大陆市场的关税取消,将大大增强其产品市场竞争力。尤其是在台湾主要竞争对手日本、韩国尚未与大陆签署自由贸易协定(FTA)的情况下,其与日、韩同类产品将有一定优势。
四是有助于台湾经济转型升级。台湾的外向型经济决定了其必须通过扩大外贸市场,特别是大陆市场才能不断促进产业升级。而李登辉、陈水扁时期大搞“锁台”政策,导致台湾产业停滞10多年。ECFA签署将降低关税与非关税贸易障碍,促进投资与贸易往来,台湾经济真正可以“大陆为腹地”,从而为其经济升级转型提供契机。同时,ECFA签署将加强台湾吸引台商回流与外商投资的“磁吸效应”,从而为转型升级提供充足的资金流。
ECFA对马当局执政有加分作用 隐忧仍存
一方面,有助于马当局落实“拼经济”政策,缓解执政压力。台湾经济大环境不佳,马当局“拼经济”政策跳票是导致马英九声势低落,民调在低谷徘徊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随着ECFA对台湾经济的提振效应逐渐显现,马做出的各项经济承诺有望兑现,将有助缓解马的执政困境。
另一方面,有助马当局坚持开放的两岸政策,获取民众支持。两岸政策是马上台以来赢取岛内民心,稳固执政地位的重要政见。而ECFA签署一改马上台后施政犹豫不决的弊病,展现了马排除“台独”势力干扰,改善两岸关系的决心与魄力,这将有助其凝聚蓝营民众的支持。岛内舆论认为,签署ECFA不仅将开启台湾经济的“黄金10年”,甚至可能开创国民党执政的“黄金10年”。
但是,马当局若不能妥善因应后ECFA时代的挑战,将对其执政产生一定冲击。《中国时报》社论认为,马当局若没有妥善协助弱势产业改善体质、增强竞争力,因应可能引发的工厂营运下滑、劳工失业等结果,在民进党恶意政治操弄下,恐将遭到部分民众反弹。《联合报》社论指出,马当局面对后ECFA时代“需要战略思考”,“若不能借ECFA之力翻身,其反作用所引发的政经风险,不可轻估”。
ECFA对“五都”选举将产生复杂影响
一是一定程度提升国民党选举的士气。目前,民进党在南部两都占有明显优势,在中、北部三都正逐步拉近与国民党差距,五都选举总体呈现“绿攻蓝守”态势,蓝营在选举气势上落于下风。但随着ECFA的早收清单公布,民进党的恐吓诉求及劳工牌、农民牌、“主权”牌将“破功失效”,这让此前一直因民进党恶意扭曲ECFA政策而受到压制的国民党,在选举上有“转势”的契机。《中央日报网络报》评论指出,两会会谈成果使民进党搞ECFA“公投”凝聚基本盘的把戏已逐渐缺乏市场,尤其对“中间选民的边际效应在递减”。
二是有助国民党凝聚泛蓝阵营选票。ECFA对台湾的整体社会、经济发展将是一大利多,马当局有望借此改变执政绩效不彰的大环境,并且在漫长的协商过程中,马当局顶住了绿营的强力干扰,坚持“正确的政策方向”,这让此前对马失望的蓝营选民重拾信心,愿意再“相信一次蓝营候选人”。
三是有助国民党吸引中间选民。年底的五都选举是一场都会型选举,尤其在中间、理性选民居多的中北部三都,选民更倾向于接受有执政愿景的候选人。与绿营候选人因应ECFA进退失据相比,国民党候选人主打“ECFA牌”,端出“政策牛肉”,将占有先机,更易吸引中间选民支持。
但是若ECFA在“立法院”无法迅速通过审查恐将对国民党选情造成一定冲击。民进党已决定在“立法院”采取“焦土政策”,民进党籍“立委”扬言要对ECFA逐条审议,否则将“不惜一战”,以阻挠ECFA顺利通过。岛内舆论认为,若马当局无法在8月“立法院”召开临时会中顺利通过ECFA审议,甚至被长期拖延,将对国民党的五都选举造成负面影响。此外,由于国民党在早期对政策沟通不足,尤其对中南部说服力较差,存在“先天不足”,且距离五都选举不足半年,ECFA成效能否在短期内彰显尚存疑,其对五都选举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观察。
ECFA签署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意义深远
一是签署ECFA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里程碑。ECFA是两岸60年以来签订的最重要、最复杂、影响最广的协议。岛内主流媒体一致认为此次协议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是两岸互信进一步加强,有利两岸制度化协商向纵深推进。ECFA将为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奠定良好的基础,是今后向更深层制度合作的良好开端,对两岸形成一个有效的区域经济合作体系和共同市场架构具有重要价值。岛内舆论认为,通过ECFA的签署将为两岸关系开启“互信协商”新时代。
三是一定程度削弱“台独”社会根基。大陆透过释放善意与诚意,将提升台湾民众对大陆的好感与认同,让“台独”势力在岛内造势的市场进一步受到限制。《联合报》评论认为,随着两岸关系进一步紧密,两岸“化敌为友”的民众情绪逐渐浓厚,这将使“台独”意识形态“接近破除”。
四是为未来两岸政治协商开展积累“和平善因”。ECFA商签过程为两岸以协商方式解决政治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同时,未来两岸将进一步密集开展更多的经贸、文化交流,特别是ECFA协议确定两岸经贸社团将互设机构,筹设“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等官方、半官方的合作机制,这为未来进行政治协商不断累积制度性合作的基础。
总之,ECFA签署标志着两岸经济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对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正如国台办主任王毅所言,ECFA签订将“有利于两岸共同提升经济竞争力,有利于两岸共同增进广大民众福祉,有利于两岸共同促进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有利于两岸共同应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机遇和挑战”。